本所簡介
一、本鄉簡介
(一) 鄉鎮沿革
福興鄉名由來,是寓意福建省移民新興之鄉。此地早期屬於平埔巴布薩族馬芝遴社。清康熙年間起,社番陸續招漢人移入開墾荒埔地,收取番大租。後漢人漸多,馬芝遴社將海埔地讓與漢人開墾,另在內地的番社(番社村)建立家園。清道光年間,中部平埔族大遷移,由於在本鄉缺乏誘因,因此番社人口流失並不多。
清初,漢人逐漸由鹿港、王功,進入本地。福興鄉移民大多來自福建泉州、廈門。據族譜調查,康熙年間有福建南安縣梁弘丙等入墾今之福興、福南、二港一帶;雍正年間,同安縣莊允燠、晉江縣柳岑等入墾。乾隆年間,南安縣梁文荷等及晉江縣柳天鄰等入墾;乾隆53年,粘氏開基祖粘尚、粘粵等入墾今之粘厝庄。
日治時代,明治28年(1895)本鄉隸台灣縣彰化出張所(後改為鹿港出張所)馬芝堡;明治30年(1897),改隸台中縣鹿港辦務署馬芝堡;明治34年(1901),廢縣置廳,屬彰化廳鹿港支廳馬芝堡;明治42年(1909),又改隸台中廳鹿港支廳馬芝堡,轄內分洪堀寮、頂厝、番社三區共11庄。
大正9年(1920),官制革新,本鄉隸台中州彰化郡福興庄,庄役場設於福興,管轄番社、橋頭、外埔、外中、三汴頭、大崙、菜園角、福興、洪堀寮、鎮平、管嶼厝等11個大字,及秀厝、西勢、同安、三和、阿力、麥嶼厝、粘厝等小字。
日治時代,依街庄行政而言,街相當於現在的鎮,庄相當於現代的鄉;在街庄制度下,再以庄的大字或小字地名來畫分幾個區,相當於現在的村里。
民國34年戰後,國民政府易庄為鄉,稱為福興鄉。民國39年,台灣省行政區域調整,福興鄉隸屬彰化縣,民國77年,鄰再次調增,共分為22村254鄰,至今亦同。
(以上資訊由福興鄉公所網站提供)
(二) 地理位置
本鄉東接秀水鄉、北連鹿港鎮、西至台灣海峽、南接埔鹽鄉、西南隔麥厝溪與芳苑鄉毗鄰,本鄉屬彰化隆起海岸平原,東經120度27分,北緯24度02分之間,地形平坦,海拔約在23.9公尺。受舊濁水溪河口沖積扇堆積作用影響,地勢由東南向西北傾斜。
(三) 地方特色及醫療資源
西醫診所四家、中醫診所四家、牙醫診所二所、西藥局六家、中藥房八家、中西藥製造廠二家、醫療器材製造商一家。
二、成員.微笑100
(一) 109年本所人員團體合照~
人員位置對照表
左起第1位關懷員鄭錦池、約聘人員吳品誼、護理師兼護理長梁淑芬、課員尤妙娟、
醫師兼主任黃駿鵬、約僱人員鄭曉燕、護理師魏淑惠、照服員姚翔云、護理師顧珮鈺
(二)110年本所人員團體合照~
人員位置對照表
自前排依序左起為醫師兼主任黃駿鵬、關懷員鄭錦池、謢理師魏淑惠、護理長梁淑芬、護理師顧珮鈺、
護理師周玥岑、課員尤妙娟、約僱人員鄭曉燕、約聘人員吳品誼、照服員姚翔云